10月的巴楚县胡杨林,像被沙漠中的风施了魔法,层林尽染点亮一片金黄。25日清晨,在北新路桥集团三师图木舒克市至十四师昆玉市公路第二标段叶尔羌河特大桥施工现场,项目部经理董军正带领安全生产小组进行每日的安全巡检。
“叶尔羌河特大桥于今年8月实现贯通。”董军介绍,“目前的任务是做好道路安全保障,维护周边生态环境,等待全线通车。”
等!1年又2个月
叶尔羌河特大桥从南向北依次跨越叶尔羌河、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连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项目相关林草手续办理周期长、环水保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等待的日子充满煎熬,但等待是为了更好地开始。”董军说,“面对这一片珍贵的胡杨林,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保护好它们的同时,还能确保大桥如期完工,是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
2021年10月,他们正式进驻现场,建设项目综合站,为已开工的其他标段预制箱梁、混凝土,同时还深入胡杨林,反复测量研究,考察地理环境,讨论施工方案。
除了改良施工工序,如何选用施工材料?传统的化学泥浆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怎样才能做到一劳永逸?
项目部工程师经过多次对比测验,最终选用了造价更高的膨润土造浆护壁泥浆。
“膨润土造浆护壁泥浆无毒无害,比传统的化学泥浆更环保,操作简便,用量少,减少了占地,也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该项目工程部部长张仕鹏说,“虽然选用环保材料会增加成本,但对于这片珍贵的胡杨林来说,是值得的!”
他们在前期筹备中积蓄力量……2022年12月20日,终于迎来破土动工的时刻,项目部上下欢呼雀跃。
难!20米红线 12米桥宽
“项目开工没多久,就迎来了春节,大家几乎没有回家过年。等待了那么久,还有一个个施工难题需要解决,留给我们的有效施工时间不多了。”董军说。
叶尔羌河特大桥桥面宽12米,但是红线宽度仅有20米,两边预留的施工作业面不到10米,施工难度不亚于两个人在独木桥上错身。
怎样在红线范围内确保作业面交叉施工?如何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打桩基对周围树木的影响?
经过讨论,该项目部决定采用“跨越式”方法施工,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全部采用吊车隔吊施工,相较于直接灌注,工序更繁琐、费用更高,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树木砍伐、植被破坏,保护原始生态。
“大桥和中桥一共212根柱子,我们根据现场情况制定方案,专家层层审核再实施;对利用完的泥浆采取降PH值,铺设污水排放管涵进行外运,防止土方碱化,有效控制了泥浆污染。”张仕鹏说,“为了保护胡杨,我们不怕麻烦。”
森林防火亦是重中之重!项目部将护林防火与施工生产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与各作业面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签订了《森林防火责任书》,制定防火预案,配齐护林防火队伍、装备、物资。同时,强化火源管理,严控作业用火,为特大桥湿接缝设置焊渣防滴落装置,作业时安排专职安全员全程巡逻检查,随时做好掉落焊渣处理工作。
严格执行固定生产、生活区,固定工程车行驶路线,固定弃土场,垃圾回送的“三固定一回送”要求,每天多遍洒水降尘,及时清理施工材料;施工用水设置三级沉淀池进行循环利用;生活垃圾及施工垃圾分类处理、及时清运……
环境保护在施工的每一个微小细节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大桥也在开工后的第236天实现了全面贯通。
种!2000余棵新苗孕育希望
“图木舒克市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桥梁,以前去昆玉、和田要走500多公里,将近6个小时,现在只需要一半的时间就能抵达,生活更加便利了。”图木舒克市市民艾尔肯·库尔班说。
在大桥施工区域外,经常能看到周边城镇的职工群众来此驻足观看,他们的期盼溢于言表。
9月初,叶尔羌河特大桥项目建设接近尾声,项目部自发组织了一场复垦行动。
“我们跟周边团场和县城的林业部门联系,运送了一批红柳树苗,想在离开前把红线内车辆走过的道路全部种上树。”项目部政工员皇甫秉淑说。
其实,早在今年6月大桥墩柱全部完工后,项目部的年轻人就零零散散地种了一些树,很快吸引了项目部全员的关注,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你一棵我一棵,2000余棵红柳树苗和无数棵骆驼刺植入泥土中,在塔克拉玛干北缘的胡杨林落地生根。
项目部青年技术员李新忠说:“以后有机会重走这条公路,我一定要看看这些亲手种下的树苗,希望它们长得茂盛,与这座大桥、与这片胡杨林永久地相依相伴。”
他说着笑着,望向远方一棵棵新栽的树苗,迎风而立、充满生机。他们期望用行动为周边城市、农牧团场职工群众的期盼再添一份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