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把家安在工地上的‘拼命三郎’,啥子东西他都要过问。”提到兵团建工城建集团第六工程公司劳务班组长姚平,他的四川老乡都会竖起大拇指。
作为农民的儿子,姚平始终不忘来时路。多年来,他带领着1100多名劳务工坚守工地一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独身进了建筑门 变身工地小能手
1999年,18岁的姚平为了谋生独自闯新疆。身无长技的他只能在工地上找活干。就这样,他开始了建筑生涯。当时,带他入行的师傅告诉他:“要做匠人,就要做老实人、干实在事、学真本领。”
他干过水电工、模板工、混凝土工、钢筋工等20多个工种,年轻时的他苦活累活都抢着干,累极了睡在工地是常事,只为多挣点钱,这一干就是25年。期间,他利用休息的时间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学如何看图纸、算配料、挖基坑、钢筋绑扎等,把自己干成了项目上的“活字典”,工地上的“活图纸”,处理事物的“多面手”。
他也乐此不疲地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中“切换频道”。无论走到哪个工地,每一个施工环节,每个重点部位,他都会仔细过问、反复叮嘱,每个项目他都会去现场跟踪和管控。每到一个项目,他都严格按照安全、质量和进度要求,带领班组与项目部密切配合,完成施工任务。
“我要穷尽一生磨砺自己的技能,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也有一颗匠人之心。”这是姚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匠心不改严管理 勇于担当较真人
2020年,姚平承接了铁门关兵团技校二期建设项目的劳务。该项目是国家级重点项目,作为劳务班组长的他在看到业主方要求的独特外观造型和19米独立单梁单柱高度等要求后,他深知此项工程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也明白这难度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信任。
姚平立即组织班组其他成员开会研究。大家看到要求后都不由得深深叹了一口气,有些人甚至觉得这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提出放弃,让给别人干。此时,姚平也陷入了沉思。他思虑后说:“我们这辈子可能也承接不了几个国家级重点工程。干,我们可以打开市场。不干,以后我们就只能小打小闹。我尊重任何人的决定,但是只要留下,我们就是真正的匠人。”
自此之后,姚平吃住都在项目上。有一次他在例行跟踪检查时发现,二次主体结构植筋作业时,个别劳务工为了图方便省事,在未清理的孔洞中直接打胶植入钢筋。他发现后,在现场批评并要求立刻整改。但工人理论道:“这么干对工程主体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差不多就行了。”姚平义正词严地说:“差不多就是差很多,对自己不负责,对别人更不负责,怎么保证工程质量?还要管理人员干什么?”经过姚平的批评教育,工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立刻开始全面整改工作。
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他带领着1000多名劳务工在严守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该工程也获得“天山杯”“结构优质工程”等多个奖项,并受到业主方的高度认可。
待人向善有格局 功成不忘家乡情
姚平平时也非常关注自己班组工人的生活状况,常跟大家一起吃饭、聊天。就像他刚刚带领班组的时候给大家说的一样,“我把班组当作另一个家,把班组的每一个成员当兄弟,以后大家遇到任何困难,我都不会袖手旁观。”
有一次,班里工人小李的妻子刚刚生产,又赶上父亲生病住院,在经济上出现了困难。姚平知道后,立刻给小李转了1万元。小李给他打电话道谢时一度哽咽地说不出来话。他却说:“我知道你现在正是困难需要用钱的时候,这钱你先拿着应急吧,不用着急还给我。”像这样被他帮助过的人还有很多。
“我出生在农村,父辈都是农民,所以我深知农村的生活环境,班组里好多工人都来自我的家乡,我有能力了也要为家乡做些什么。”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近年来事业小有成就的他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反哺家乡,投身家乡的乡村振兴建设。他出资扩建了村里的道路并在两边安装了路灯,改变了家乡的风貌;村委会的楼年久失修,他出资10万元进行修缮,改善办公环境,他还为村里的老人购买了健身器材,为小孩购置了游乐设施。
姚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大爱情怀,用责任担当扛起了“搞建设、保安全”的初心使命,在这看似平凡的岗位上,演绎出了不平凡的华彩人生。